requestId:68993e1fab57b7.70189902.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研主要存在兩種體制:任務導向和學科導向。這兩種體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任務導向的科研使得我國在科研基礎比較薄弱的情況下,快速完成了“兩彈一星”等重大型公仔大任務,顯著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學科導向的科研使得我國在主要科學領域都逼近了國際前沿,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生,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2021 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VR虛擬實境 100 周年,場地佈置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國家對于科研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面對新需求,傳統的任務導向和學科導向的科研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任務導向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新思想、新方法的出現,而學科導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開幕活動往往滑落為論文導向。因此,國家的發展迫切需要新的科研體制。
對于科研體制轉換的重要性,黨和國家都有明確的意見。2020 年 9 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對能夠快速突破、及時解決問題的技術,要抓緊推進;對屬于戰略性、需要久久為功的技術,要提前部署。2021 年 5 月 2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道具製作院士大會、中活動佈置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也明確指出,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因此,問題導向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科研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
問題導向并不完全是過去的任務導向,因為新時代的“問題”很可能處于“無人區”,其解決路徑需要探索。問題導向更不是學科導向,絕不是發一些論文、培養一批研究生就完成了目的,而是要實實在在解決明確的問題。
在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2021 年度工作會議上,中科院院長、黨組舞臺背板書記侯建國指出,中科院要肩負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歷史擔活動佈置當和時代擔當,努力在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骨干引領作用。這為中科院未來的科研體制發展指明了方向。而問題導向的科研體制,就是一條能夠強化中科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命擔當的可能路徑。
本文將首先回顧中科院的傳統科研體制,然后闡述問題導向的科研體制的具體內涵,最后簡要討論問題導向的科研體制的管理方法。
中科院的傳統科研體制
任務導向
1956 年,國家制定《1956—1967 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提出了 57 項重要科學技術任務,并從中進一步綜合提出 12 個科學研究重點。隨著這一規劃的提出,我國開始了任務導向大踏步追趕世界先進科技的征程。1958舞臺背板 年,國家啟動“兩彈一星”工程。在這一重要任務的牽引下,中科院組織了大量的科研人員承擔研發任務。據統計,當時參加“兩彈一星”研制任務的科研人員占全院科研人員的 2/3 。1958—1967年,幾乎每互動裝置年都有超過一半的中科院年度大事項與“兩彈全息投影一星”相關。
以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計算所”)為例,計算所的誕生就是為了服務“兩彈一星”的計算任務,就是任務導向的結果。在這個階段,計算所研制了幾十臺計算機,包括我國第一臺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 103 機,以及“兩彈一星”功勛計算機 109 丙機等。
任務導向的科研體制在建國初期發揮了重大作用。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通過自上而下的規劃布局好重要科學技術任務,并明確規劃好這些任務研發的技術路徑、牽頭單位、參與單位、團隊人員、經費分配、儀器設備、學科協作等問題。通過這種方式,既完成了國家的重大科技任務部署,也在這個過程中帶動了當時還很薄弱的學科發展。
但是,任務導向的科研體制也導致了學科發展不均衡的現象。有限的資源被集中投入到某些能快速出成果的方向上,導致原始性、基礎性、前瞻性的科研受到影響經典大圖,甚至發展緩慢。值得指出的是,任務導向是一種完全自上而下的體制;但是,在一些發展迅速的領域(如信息領域),原始性創新很可能是自下而上涌現的,而不是事先能規劃的。因此,要在科研上真正走到國際前列,完全靠任務導向是不現實的。
學科導向
改革開放以后,廣告設計國民經濟呈現出勃勃生機。1985年,國家發布《中共中央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在這一方針指導下,科學技術出現了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趨勢。與此同時,國家的幾大軍工機構、命脈行業的領軍企業等發展迅速,占據了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關鍵“科研生態位”。中科院開始進入學科導向的研究階段。中科院各個研究所根據自身的學科基礎、優勢、潛能,逐步增設新的研究方向,并不斷調整學科的研究方向設置。
學科導向的科研體制在一段時間內促進了中科院各學科方向的全面、均衡發展,涌現了一批新技術、新成果,也成功建設了多個大科學裝置,逐漸發展成為相應學科的重要研究基地。但由于缺乏國家重大任務的牽引,對大多數研究成果的水平和價值沒有統一的評估方法,學科導向的科學研究逐漸演變成了論文導向的科學研究,偏離了學科導向的科研的初衷。
問題導向的科研體制
任務導向的科研體制和學科導向的科研體制在各自特定的歷史時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必然性。當前,國際形勢正發生前所未有之大變局,現階段的科學研究應該充分結合“任務帶學科”和“學科帶任務”的優勢,向問題導向的科研體制轉變。
問活動佈置題導向的科研是指瞄準一個明確的科技問題開展研究。問題可以來自自上而下的任務,也可以自下而上的來自學科前沿。只要問題本身符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具體要求,問題導向的科研就有價值。比如,宇宙的起源、能源結構的優化、關鍵材料的制備、重大疾病的防控等,這些就都是非常有價值的科學問題。
袁隆平關于雜交水稻的研究就是問題導向的成功案例。20 世紀 50—60 年代,面對糧食短缺,6 億人民的吃飯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于是,當時的袁隆平選擇了“糧食增產”問題作為自己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他于 1966 年發表了第一篇關于雜交水稻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奠定了“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的基礎舞臺背板。應該說,這篇論文更多是袁隆平自下而上的獨立思考。幸運的是,這項基礎研究工作得到了當時國家科委和湖南省委主要領導的關注,很快孕育出雜交水稻科研全國范圍的大工程、大協作、大任務。最終,雜交水稻形成了規模化、產業化,有啟動儀式效地解決了“糧食增產”的國家重大需求。
計算所的深度學習處理器研究歷程也是一個問題導向的例子。計算所從 2008 年起長期從事人工智能和芯片設計的交叉研究,希望面向人工智能領域構建新的處理器體系結構范式。但當時,這一工作并沒有被列入國家重大任務中,主要依靠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支持以開展相關的基礎研究。到 2014 年,計算所和法國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Inria)聯合發表的論文提出了國際上首啟動儀式個深度學習處理器架構,由此推動深度學習處理器方向從無到有,并成為國際計算機體系結構界的熱點。計算所相關研究成果被全球五大洲、30 個國家、200 個機構廣泛跟蹤引用,相關科研人員被 Sci攤位設計ence 刊文評價為深度學習處理器的“先驅”和“引領者”。在此基礎上,計算所組建了建制化的深度學習處理器團隊,之后又孵化了科創板上市企業——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天,寒武紀深度學習處理器已經應用在上億臺智能設備中。
從上述 2 個例子可以看出,問題導向的科研的成功實施,除了科學研究本身道具製作,還對科研管理的體制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問題導向的科研在有的階段可能是小課題組、類似學科導向的科研,FRP在有的階道具製作段則可能是大工程團隊、類似任務導向的科研。因此,問題導向的科研的人、財、物需求都是在不斷變動的,需要靈活的管理。
問題導向的科研的管理思考
問題導向的科研通常會經歷“基礎研究—工程攻關—技術輻射”3 個階段。在不同階段,研究團隊的人員包裝設計配置、對團隊負責人的能力要求、團隊的管理重點均是不同的。在這一過程中,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強化統籌協調,在健全機制體制,管理人、財、物等方面發揮頂層指導作用。
對科研體制的頂層設計
在基礎研究階段,要建立適用于問題導向的科研的成果評價機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而不是以發表論文作為創新的方向。科研管理部門應基于這種成果評價機制,甄別篩選出優秀的、具有解決實際問題潛力的基礎研究成果,推動其成為中科院乃至國家層面上的重大工程任務。
在問題導向的科研的重大任務攻關階段,需要探索彈性的大工程組織形式,根據實際需求進行人員、團隊和資源的動態調動,敢于集中力量打“殲滅戰”,搶占世界第一、世界唯一的制高點。
值得指出的是,不能滿足于承展覽策劃擔國家重大工程任務,而是要適時引導科研團隊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進行技術輻射,孵化企業,以逐步擺脫對科研項目資助的路徑依賴,在市場競爭中檢驗科研成果的創新活力。
在技術輻射階段后期,當孵化的企業成熟了,問題導向的科研的主體有可能逐漸由研究所過渡到孵化企業,最終由企業完成科研成果在全社會的應用。在這種情況下,應當為團隊中有志繼續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提供合理的分流機制,保障其能返回研究所,沈浸式體驗開始新一輪的問題導向的基礎研究。
對科研人員的管理
從基礎研究到工程攻關再到技術輻射,科研團隊通常會經歷“單一方向小團隊—多方向協同的大團隊—技術轉移人員和基礎研究人員分流”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管理部門要負責為團隊配備、培養具有不同技能專長的人員,尤其要有意識地培養能打通問題導向的科研不同階段的領軍型人才。例如,好的基礎研究人員,如果有管理潛力,應適當地給予其帶團隊從事大工程實施的機會。好的工程人員,也可以給予其從事基礎研究沉淀記者會的機會。
對經費的管理
問題導向的科研在 3 個階段有不同的科學規律和規則,所需的經費體量、經費支出的科目及比例也在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的特點,因此很難依照我國的五年計劃節奏提前規劃。為此,管理部門大圖輸出要在科研經費的管理制度上大膽改革,讓科研人員有經費使用的自主權。
當前,中科院已經在基礎前沿科學研究計劃、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多個院級項目中試點實行“包干制”,這是一個有益的嘗試。下一步,可以在院級范圍內進一步擴大“包干制”的試點工作,并推動更多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實施“包干制”。由此,給予科研團隊更多的經費自主權,方便其在研究過程中動態調整經費支出大圖輸出范圍,以遵循問題導向的科研規律,使得科研經費在科研活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更大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
總結
問題導向的科研體制,關鍵是“提出問題”:問題從哪里來?問題是什么?針對科技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四個面向”為問題導向的科學研究指明了方向。在“四個面向”的指引下,圍繞創新問題,研究所應充分利用中科院在基礎研究、工程攻關和技術輻射等多方面的奇藝果影像綜合性優勢,整合資源攻關。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應根據不同階段的科研需求,采取靈活彈性的管理模式,動態調整科研團隊的人、財、事規模。通過問題導向展場設計的科研,完全可能走出一條從無到有之路,成為新興方向的開創者和引領者,實實在在擔負起對國家應盡的責任。
(作者:陳云霽、李威,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策展所。《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TC:08designfollow
發佈留言